济南考研网

济南考研培训机构排名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

提高公务员工作绩效,是近年世界各国人事行政改革所考虑的一个重点。
(1)从指导理论上讲,强调工作环境与金钱刺激重要性的“古典科学管理学派”与强调人的社会需求的传统“人际关系理论”已经被近年的“行为科学”所取代。行为科学强调人的多重需求(如生理、安全、社交、挑战、成就、自我实现等等),主张从人的多重需求出发,来设计出一系列促进公务人员提高工作绩效的机制。
(2)从实践经验上看,近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的刺激公务员提高工作绩效的主要途径有:
①鼓励公务员积极参与所在机构的决策过程,使每个公务员感受到所在职位以及个人的重要性。
②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由每个公务员自己提出本职工作的目标,并加以实现。
③采取“质量圈”方法,将一政府机构中的公务员划分成若干“质量圈”,每一质量圈构成一个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协调,发展共识,以更好地完成每一“质量圈”的共同目标。
④采用“全面绩效测量”来弥补仅由政府系统内部对公务员绩效进行评估的不足。全面绩效测量是指由公务员、服务对象和市民一起对某一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准和服务效率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再反馈给每一个公务员。全面绩效测量的好处是可以让公务员切身了解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制定改进措施的决策过程之中。
(3)从现实需求来看,我国传统的公务员考核在“德、能、勤、绩、廉”统一框架下,由自我鉴定—小组评议—领导审核决定这样简单的程序完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考核内容和标准不明确不具体,缺乏针对性。
②出现考核结果的平均主义和优秀人员“轮流坐庄”的现象。
③考核方法过于简单。
④考核结果难以作为任用等的客观依据。
(4)从创新实践来看,我国一些地方对普通公务员考核也进行很多改革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有:
①对领导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目标责任制更能体现考核客观公平,主要是针对主要党政领导干部而实施的考核。很多地方党组织都出台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规定和办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传统考核方法的弊端,促进我国干部考核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
②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实现考核标准刚性化,并由电子政务系统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大大提高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③引入企业界的成功和有价值的考核方法,如360度考核、平衡计分卡、关键业绩指标法等,使公务员考核方法日益科学化和多样化。

2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南京大学2017年研]

【答案】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的申请公开行政信息、并方便社会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的总称。
(1)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①知情权理论
知情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实现公民多项权利的前提,是实现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确认公众是否享有知情权,是始终影响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关键。首先有知的权利,才能参与管理,才能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才能充分行使言论自由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就要求政府有义务保持信息的公开性,满足公民获取政府信息自由的权利。
②人民主权理论
我国的信息公开范围是以人民主权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要求政府本身有向人民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从政府权力的来源看,国家意志为人民的公意,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人民有权了解国家及各个机构的运行情况,参与到国家管理和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言论,监督政府正当行使权力,这就要求政府有义务公开政府信息,只有政府公开信息,人民才可以了解政府是否适当、完整地执行授权的目的。
③透明政府理论
WTO要求成员国政府遵循非歧视交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这几个原则都贯穿着透明度原则这一重要原则,要求成员国公正、合理地公布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如果成员国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实施的具体贸易措施有变化,应及时通知世界贸易组织,确保贸易的政策环境是可预见的,是透明的、公开的、公平的,因此,建立透明政府,将政府职能、服务的方式、行政程序予以明示是WTO的必然要求,公开政府拥有的信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履行透明度原则的基本要求。
(2)政府信息公开对社会治理的意义
①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部分官员“愚民”的封建思想残余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较长的国家,封建统治者长达2000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推行的愚民政治和由此衍生出的思想残余,并未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终止。文化的惯性使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统治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些政府官员。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官员可以凭借着很强的信息渠道优势,轻而易举地绕过群众去推行某些事项或者达到某种管理的目的。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改变了政府与公民在信息占有和享用上的不对等地位,让公民成为向来被神秘光环笼罩下的政府信息的共享者,从根本上消除了“愚民”统治的生存土壤,可以改变政府说什么公众就相信什么的状况,迫使政府以坦诚、开放的态度面对公众。也有助于政府官员克服官僚思想,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改变愚民的工作方式,向更加平等、透明、廉洁、高效、公信的方向转变。从这一意义上讲,政府信息公开也是对政府官员行政管理理念的革命。
②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竞争、开放、法制的特征。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主体不仅在地位上平等,而且在机会上均等;不仅要主动参与竞争,而且要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有序竞争;不仅能够获得其他主体的开放的信息,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向其他主体公开信息;不仅要在市场的引导下占用各类资源,更要在法制的保护和监管下合理使用各种资源。这些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是排斥信息上的强势的。如果信息不公开,就会助长市场主体采用不光彩的手段建立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为权力寻租和社会欺诈提供滋生成长的温床,就会影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信用环境。因此,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要求政府放弃信息占用上的强势地位,从而催生了政府信息的公开。而政府信息公开,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③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抑制腐败,推进廉政建设
腐败总是在黑暗中进行的。之所以会有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根源就在于信息不公开,相互封闭。
a.国家机关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封闭,使得党委、政府内部专门的反腐机构无法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为个别官员腐败留下空间。
b.国家机关对社会的封闭,使得人民群众无法获得党委、政府在权力运行过程、运行绩效、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等相关信息,从而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屏障。
c.国家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封闭,使得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阳奉阴违,影响上级政策的执行效果。
d.国家官员之间的相互封闭,使得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特别是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的监督形同虚设。
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将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完全公开化,可以使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可以保证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可以极大地改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条件,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对政府的渎职、贪污、滥用职权行为产生抑制效果。
④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道德自律意识,树立敬业、勤政、为民的形象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把权力的运行、官员的行为置于公众、媒体、社会的全方位监督之下,保证了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这种机制无形中提高了腐败行为的成本,迫使作为权力主体的官员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行政能力,自觉改进工作作风,自觉依法行政、公开行政,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由于官员的绩效也纳入了公开的范围,在强大的社会评议环境而不是少数人的评议环境中,官员的行为也会尽力符合公众的需求,满足多数人的利益,并尽心竭力投入到为群众谋取最大利益的工作中,从而树立敬业、勤政、为民的形象。
⑤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复杂期。社会矛盾集中反映在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公正与公平问题。从当前社会矛盾的结构来看,有四类矛盾相对突出:一是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向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二是工程项目移民引发的社会矛盾,三是城市建设拆迁引发的矛盾,四是干群矛盾。用传统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即使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往往还会导致社会关系紧张、甚至引起矛盾激化,如在处理占地补偿、移民安置等问题上,采取花钱买断和行政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往往使得被征地者或被迁移者产生被欺骗、被抛弃的感觉,结果钱花得不少,却激化了矛盾。
a.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减小政策推行过程中的阻力,为矛盾的解决奠定群众基础。
b.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对占地的补偿标准、征地补偿安置费分配去向、社会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公开化,增强公众心理上的安全感。
c.通过政府信息公开,让群众了解政策依据、法律依据,了解官员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应采取的正确方式,掌握在受到侵害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等,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损害公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也有利于公众拿起法律、政策的武器通过正常渠道保护自身权益,避免集体上访甚至更加过激的事件的发生。

d.官员在公开、透明状态下的行政行为,也有利于减少公众的不必要猜疑,减少干群对立。
⑥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可增加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公众的首创精神。通过信息公开,政府与公公众之间建立了更加广泛的共识,公众能够清楚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对未来的预期就更有把握。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明确的预期能够消除公众的不安和惶恐心理,鼓励和拉动社会的长远投资,无论对内资还是外资都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够引导公众形成理性消费理念,从而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如果把信息封闭起来,仅供官员随需随用,使广大公众对政府信息“雾里看花”,会增加投资者、消费者对日后变数的担忧,影响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从而导致企业与投资人追求短期效果和消费者非理性理财与消费,使经济建设的质量及效益大大下降。所以,政府信息公开基础上形成的信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激发公众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杠杆,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政府信息公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尽管这一机制在推行过程中还会面临习惯势力的阻力、群众认可与参与程度、制度的完善进程、公开的舆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论述政策工具。[中国政法2020年研]

【答案】

公共政策工具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工具的研究日渐成为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1)目前,对政策工具的理解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因果论”,认为政策工具是系统探讨问题症结与解决方案间因果关系的过程。这种观点对于政策工具含义的理解比较宽泛。
②“目的论”,认为政策工具是有目的的行为的蓝图,即政策工具是目的导向的,是一套解决问题和实现政策目标的蓝图。
③“机制论”,认为政策工具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政策行动的机制。这种观点比较突出政策工具的特点,认为政府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运用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来实现政策目标。
(2)政策工具的分类:
对于政策工具,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加拿大学者霍利特和拉米什依据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以下三种:
①自愿性工具,以不受或很少受政府影响为主要特征。在政策实践中,政府经常有意识地不去介入某些公共问题,因为它们相信市场、家庭或志愿组织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渠道。自愿性政策工具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重要补充。自愿性政策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组织和市场。
②强制性工具,又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地作用于目标个人或组织。政府在履行其管理权威时,可以命令某个公民从事特定的活动,可以组建政府控制的公司来完成政府确定的职能,或者通过政府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强制性政策工具包括: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
③混合性工具。混合性政策工具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混合性工具在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介入程度从最低的发布导向信息到最高的对不服从的行为进行惩罚性课税,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对鼓励行为采取的补贴措施和在一些领域建立价格机制等,使用这些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所共有的优势。混合性政策工具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3)选择政策工具需考虑的因素:
①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②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
③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④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还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抑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条件要求的满足程度。

⑤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因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而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使用有关工具的方式或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布鲁诺

LEAVE A RESPONSE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 Posts

|京ICP备18012533号-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