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考研网

济南考研培训机构排名



2022年安徽大学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及辅导资料

点击查看:2022年安徽大学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及辅导资料-【书乐学堂】

*************************************************************

下载地址: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7752.html
或百度搜索“书乐学堂”进入,搜索关键词“安徽大学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查询;
*************************************************************


??资料列表

· 全国名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 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用教材


??真题目录(部分)

第一部分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第1章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

 第2章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

 第3章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第1章 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2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3章 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 材料分析写作


??教辅试读

第一部分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第1章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

考点1:中国地理历史

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

(1)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这是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被誉为“紫色盆地”)。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2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带。中国的“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

3长江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4中国疆域面积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

5我国辽阔版图形成的发展过程

表1-1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

6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表1-2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7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1)北京

简称“京”,古称“蓟”,公元1403年,朱棣夺位称帝,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始。

(2)天津

简称“津”,明代天子燕王朱棣兵发南京时,渡津于此,赐名“天津”。

(3)上海

简称“沪”,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故又称“申”。

(4)重庆

简称“渝”。

(5)河北

简称“冀”。

(6)山西

简称“晋”,春秋属晋,战国时分为韩、赵、魏,故称“三晋”。

(7)辽宁

简称“辽”,清初改名奉天省。1929年,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改称“辽宁”。

(8)吉林

简称“吉”,古为肃慎地。

(9)黑龙江

简称“黑”,古为肃慎地。

(10)江苏

简称“苏”,康熙时两江总督驻江宁府(今南京市),巡抚驻苏州府(今苏州市),合两地之名为“江苏”。

(11)浙江

简称“浙”,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属楚。

(12)安徽

简称“皖”,康熙时以巡抚驻地安庆府(今安庆市)和徽州府(今歙县)两地首字为省名。

(13)福建

简称“闽”,唐朝取福州、建州(今建瓯)各一字设福建观察使。

(14)江西

简称“赣”。

(15)山东

简称“鲁”。

(16)河南

简称“豫”,自古属豫州,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17)湖北

简称“鄂”。

(18)湖南

简称“湘”。

(19)广东

简称“粤”,古为百越(粤)属地。

(20)海南

简称“琼”,三国时始有“海南”之称。

(21)四川

简称“川”或“蜀”,宋分设“川峡四路”(益州、梓州、利州、夔州,简称四川路)。

(22)贵州

简称“黔”,战国时为楚黔中、夜郎等地。

(23)云南

简称“滇”或“云”,战国时为楚属滇国,唐为南诏国,宋为大理国。

(24)陕西

简称“秦”或“陕”。

(25)甘肃

简称“甘”或“陇”,西夏时于其境内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设甘肃监军司,始见“甘肃”之名。

(26)青海

简称“青”,古为西戎地。

(27)台湾

简称“台”,为我国第一大岛。古称“夷岛”“夷州”“琉球”等。曾被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归还中国。

(28)内蒙古自治区

简称“蒙”,首府为呼和浩特。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29)广西壮族自治区

简称“桂”,首府南宁。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属地,1958年3月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30)宁夏回族自治区

简称“宁”,首府银川,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汉时为西域都护府。清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清政府以其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1955年10月,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2)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首府拉萨。古为羌、戎地,因居祖国之西,故称“西藏”。1965年9月设立西藏自治区。

(33)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分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只负责其外交和防务。

(34)澳门特别行政区

简称“澳”,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占,鸦片战争后至1887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葡里斯本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8氏族社会

(1)前期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为代表,“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

(2)后期是父系氏族社会。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是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

9“四大区域”说

(1)黄河流域文化区

区域内有“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市)、“仰韶文化”(河南渑池县)、“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市)、“马家窑文化”(甘肃临洮县)、“齐家文化”(甘肃政和县)、“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市),其时代与夏代吻合,已被认定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2)长江流域文化区

区域内有“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马家浜文化”(浙江嘉兴市)、“良渚文化”(浙江余杭市)、“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县)。

(3)珠江流域文化区

文化遗址有“石峡遗址”(广东韶关市),距今已有四五千年。

(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代表性文化是“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市)。

10三皇五帝

(1)“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皇”的本义是“大”。

(2)“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

11夏代文明

夏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中国也由此进入了奴隶制时代。夏代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其中包括:

(1)王位世袭制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天下”;

(2)国家官吏制度,即设职分官,形成一个官僚群体;

(3)行政区划制度,即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

12商周社会

(1)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2)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3)西周社会是奴隶社会,实行由奴隶耕作的“井田制”,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

(4)“宗法制”,与封建制相辅。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西周大为完备。

(5)青铜器制造已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发掘出土的著名西周青铜器有“大盂鼎”和“毛公鼎”,农业生产已有“百谷”之称。

13春秋战国

(1)“东周”前一段称为“春秋”,后一段称为“战国”。

(2)“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3)铁器牛耕出现,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

(4)中国历史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

(5)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6)中国社会演变的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14秦汉帝国

(1)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3)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刘邦和项羽之争史称“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西汉”。

(5)汉武帝刘彻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盐、铁国营政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派卫青、霍去病等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等出使西域。

(6)刘秀以洛阳为都城重建汉朝,是为光武帝,建立了“东汉”。

(7)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

(8)“赤壁之战”后曹操之子曹丕废汉自立,建立了魏国,以洛阳为都;孙权建立了吴国,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刘备建立了蜀国,以成都为都,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分立的时期。

15魏晋南北朝

(1)“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2)“十六国”指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在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

(3)“南朝”为宋、齐、梁、陈几个短命的王朝,均以建康为都。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礼仪,用汉姓,鼓励通婚,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6隋唐五代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

(2)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女皇帝。

(4)唐玄宗时期,唐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史称“开元之治”。

(5)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

(6)黄巢起义失败后,中国进入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

17宋元明清

(1)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国号称宋,是为北宋,史称赵匡胤为宋太祖。

(2)北宋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掉辽国,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

(3)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定都临安,该时期宋金订立了“绍兴和议”。

(4)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是为元世祖。

(5)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歧视和压迫汉人和南人,激起了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

(6)明朝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7)女真族建立“后金”,定都沈阳。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

(8)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领兵于1662年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9)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认定中俄边界,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10)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

18近代历史

(1)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中英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十三款》(即《南京条约》),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1856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

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甲午海战”,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太平天国起义

由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教”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3)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等人,以李鸿章为首,展开了一个国力自强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4)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因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

(5)义和团运动

反帝团体“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1900年6月,俄、日、英、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二次攻占北京,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辛丑北京和约》。

(6)辛亥革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昌起义,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溥仪宣布退位,这一年为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

1911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到此寿终正寝。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宣告成立。

考点2:中国文物

1玉器

(1)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两大玉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一是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二是南方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

(2)玉及玉器是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中华民族形成了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3)封建时代,“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4)国际上通称的玉石分“硬玉”和“软玉”两种。按产地区分,软玉有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陕西“蓝田玉”和河南“南阳玉”等。

2青铜器

(1)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2)夏商两代至战国早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

(3)中国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是“司母戊鼎”(后更名为“后母戊鼎”)。迄今铭文最多的鼎是“毛公鼎”。

(4)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5)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是在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

(6)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名为“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

3瓷器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制作技艺最早成熟的国家。

(2)隋唐两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3)宋代,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4)明清两代,景德镇确立了“中国瓷都”的地位。

4文房四宝

(1)“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且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2)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不用石材而用胶泥制作的砚台。

(3)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考点3:中国哲学

1孔孟之道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2)孔子的政治思想有“正名”“立信”等。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4)孟子的思想核心“性善”和“良知”。

(5)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

(6)荀子强调“性恶”,认为去恶的方法是“修身”和“师法”。

(7)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8)汉代董仲舒建立的一个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9)东汉王充著《论衡》85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老庄思想

(1)老子著有《道德经》(即《老子》)五千言。

(2)道家是“出世之学”,儒家是“入世之学”。

(3)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贵柔”“守弱”。

(4)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著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名篇,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

3墨家学说

(1)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十大主张。

(2)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3)墨家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

4法家学说

(1)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2)法家的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罚”。

(3)韩非将“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合为一体,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4)法家思想,实际上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5汉代经学

(1)“六经”一词,最早在《庄子》中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又称“六艺”。

(2)今文学派以董仲舒为代表,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后被立为“官学”。

(3)古文学派尊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

(4)隋唐时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将南北观点合二而一,对汉代以来的经学作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梳理。

6魏晋玄学

(1)玄学流行于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

(2)玄学的内涵是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

7宋明理学

(1)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四人。

(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为“闽学”。

(3)二程之学与朱熹的学说合称“程朱理学”。

(4)朱熹的学说与周、张、二程的学说并称为“濂、洛、关、闽”四学。

(5)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6)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

8清代朴学

(1)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2)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3)明末清初的朴学主要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师。

(4)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清代儒林第一人,著有《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行己有耻,博学于文”。

(5)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而《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

(6)王夫之的著作后人集为《船山遗书》。他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7)颜元最著名的是哲学著作《四存编》,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8)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朴学分为许多学派,主要有:吴派、皖派、浙东派。“吴派”以惠栋、江永、钱大昕为代表;“皖派”以戴震、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浙东派”以全祖望和章学诚为代表。

(9)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

考点4:中国宗教信仰

1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1)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封禅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

(3)首次立庙祭祀后土的是汉文帝刘恒。

(4)古时祭祀以“五岳”“五镇”“四渎”“四海”最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帝王统治的江山社稷。

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四渎为东渎大淮(即淮河)、南渎大江(即长江)、西渎大河(即黄河)、北渎大济(即济水)。

四海是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无实指,或说渤海)。

(5)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祠堂”。

(6)“师”,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一文一武体现了中国治国的两大机制,是封建国家赖以长存的两大支柱。

(7)“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甚为流行,特别是在台湾省。“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两岸奉为海神。

2佛教

(1)一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因此在我国又称“释教”,和尚又称“释子”。

(2)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在白马寺内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3)现在的学者认为佛教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

(4)最早出家信佛而又见于记载的汉人是东汉晚期灵帝时的严佛调。

(5)第一个登坛受戒,正式成为和尚的汉人是三国时代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

(6)唐代佛教的特点:佛学大盛、寺产丰肥、宗派林立。

(7)禅宗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后分为“南禅”“北禅”。

(8)“喇嘛教”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喇嘛”即“上师”,是藏族人对有地位、有学问的和尚的尊称。

(9)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仪式和神祇,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

(10)宁玛派因僧人戴红帽子,又称“红教”。

(11)噶举派因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称“白教”。其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12)萨迦派因寺墙上涂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的花条,又称“花教”。

(13)格鲁派因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它是西藏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迄今为止势力最大的一派。

(14)“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的称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

(15)“无常”“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16)小乘佛教是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大乘佛教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

(17)南北朝时的反佛思想家范缜写了《神灭论》来系统批判佛教妄说。

(18)隋唐时傅奕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士编为一本书,称作《高士传》,以教育世人。狄仁杰、韩愈也是反佛的代表。

(19)四次灭佛事件,称作“三武一宗之厄”,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四次灭佛。

(20)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

(21)佛教四大禅林,或称“天下四大名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寺。

(22)三大石窟艺术,以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加上麦积山石窟,即四大石窟。

(23)乐山大佛,为中国第一大佛。

3道教

(1)道教的正式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基本信仰是“道”,也称“大道”。

(2)道教尊崇对象:“元始天尊”地位最尊;“灵宝天尊”辅佐元始天尊,位居第二;“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位居第三。

(3)道教把道经总称为“三洞真经”。

(4)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四人对道教发展的贡献很大。

(5)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气功、武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

(6)第一座道观:道教把“楼观台”当作最早的道观,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地”。

(7)道教名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现在比较重要、道庙集中的名山有:泰山,道教称为“第二小洞天”;华山,道教称为“第四小洞天”;青城山;茅山;罗浮山,道教称为“第七洞天”;武当山;崂山。

4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的教徒称为“穆斯林”。

(2)伊斯兰教的教义集中在该教信奉的《古兰经》里。《古兰经》又称《可兰经》。

(3)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六大信仰”,简称“六信”。伊斯兰教规定教徒必须作“五功”。

(4)伊斯兰教有两大对立派:逊尼派和什叶派。

(5)伊斯兰教约于唐代初年传入中国,而后才逐步发展。

(6)四大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7)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艾提尕清真寺,是清代建筑。

(8)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是西安市的化觉寺。

5基督教

(1)基督教因信仰耶稣基督而得名。

(2)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3)基督教的组织以天主教最为严密,罗马教皇为天主教的最高首领,其教廷设在梵蒂冈,采取封建集权制的组织形式。

(4)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主要有:枢机主教,即通常所说的红衣大主教;首席主教;总主教;神甫(也称神父);修士和修女。

(5)基督教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中国。

(6)基督教的一支——景教,经由陆路从波斯传入中国。

(7)明代下半叶,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天主教的传播上贡献极大。

(8)东正教约在1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9)新教在鸦片战争时期传入中国,始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秘书马礼逊来中国。

考点5:中国书画艺术

1书法艺术

表1-3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2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表1-4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2)苏轼首先将诗情与画意作为一种评画标准。

(3)“心师造化”是南朝陈代姚最在《续画品录》里首先提出来的。

(4)“迁想妙得”是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

(5)“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6)“四格”是唐代才提出来的评画标准,指“逸格”“神格”“妙格”和“能格”。

考点6:中国建筑艺术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六个阶段

表1-5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六个阶段

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2)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遵守礼度。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3古代城池

(1)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2)古代的城市称作“城池”。“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

(3)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后名唐长安城)。

(5)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城池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

4宫殿建筑

(1)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建筑所用。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著有《历代宅京记》一书。

(3)“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4)“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5)中国的殿堂(包

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六种。

5帝王陵寝

(1)早期的陵冢称作“方上”,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呈覆斗形。

(2)地宫又称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

(3)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以外还有五处:明祖陵、明皇陵、明孝陵、景泰帝陵、明显陵。

(4)清代皇陵,除关内的东陵和西陵外,还有四处在关外:东京陵、永陵、福陵、昭陵。

6万里长城和关隘

(1)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2)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

(3)秦始皇派蒙恬和扶苏修筑长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万里长城”就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

(4)汉、明两代对长城修筑的规模最大,目的在于军事防卫。

(5)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而称“关卡”。

7古代桥梁

(1)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

(2)据有关文献证实,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出自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之手。

(3)在各种形式的桥梁中,以“拱桥”(曲桥)出现得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

(4)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5)我国古代桥梁的特点:地区性;实用性;公益性。

(6)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7)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历史名桥,是西安市东郊的“灞桥”。

(8)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由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之一。

(9)北京的“卢沟桥”,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称它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10)江苏省苏州市的“宝带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

(11)福建省晋江市的安子桥,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8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1)按其所属,中国园林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表1-6 中国园林

(2)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

(3)现存时代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

(4)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以避暑山庄为最大。

(5)南方私宅园林多集中于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以苏州为最多,被称为“园林之城”。

(6)“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7)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8)两座有名的私宅园林: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北京);清代官僚陈元龙父子的“安澜园”(浙江海宁)。

(9)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

(10)现存亭子最多的地方是北京,位于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一座。

(11)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

(12)“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和滕王阁(江西南昌),分别建于长江、洞庭湖和赣江之岸。

9宗教祭祀建筑

(1)迄今保存最多、最好的古代建筑,是以前的宗教祭祀建筑。

(2)宗教祭祀建筑的主要种类有寺、观、祠、庙、塔。

(3)我国早期的佛寺建筑,源于印度的塔寺结构。

(4)“宫观”是道教建筑,现存数量仅次于佛寺。

(5)“祠庙”多属于传统礼法建筑,典型的代表是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等。

(6)河南嵩山脚下的“中岳庙”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7)塔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婆”,用途是收藏释迦牟尼的“舍利”(佛骨、佛牙、佛发等),因此又称“舍利塔”。

(8)根据塔的造型,可以分为五种: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和金刚宝座塔。

10装饰性建筑

(1)华表一般立于宫门口、桥头、墓前。现在北京地区保存的华表最多。

(2)牌坊设于桥头、庙前、墓前、街口,具有旌表功能,古代多为贞女、烈妇、孝子、忠臣、状元立牌坊。

(3)碑起源于先秦时代。那时的碑有“宫碑”“庙碑”“丰碑”三种。

(4)阙是古代宫室门前的高大建筑,作用是张贴布告和法令,我国保存古阙最多的地方是四川省,都是墓阙,著名的有“高颐阙”“冯焕阙”“樊敏阙”等,均系汉代遗物。

(5)照壁又叫“影壁”,多建于府门、宅门、庙门及园林大门内外。现存最精美的照壁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九龙壁”。

11会馆

(1)“衙署”又称“衙门”,是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具有政治性功能。

(2)“会馆”是文人和商人活动的场所,具有经济和文化性功能。

(3)“同乡会馆”和政治、文化关系密切。“同业会馆”和商业经济关系密切。

12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1)黟县西递村仍保存徽派民宅300多座,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

(2)苏杭官商大宅基本特点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基本格局采用纵深几进的院落式。

(3)北方四合院建筑特点是对外隔绝,对内严格区别尊卑,构成小与大、内与外的几进庭院;在布局上讲究中正对称、正南正北。

13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1)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2)“大运河”由隋炀帝修建,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达北京,以杭州为终点,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考点7:中国音乐、戏曲、雕塑艺术与民间工艺

1民族音乐艺术

(1)早期阶段,音乐的功能是巫术祭祀,以巫人为代表。

(2)周朝建立以后,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具有政治作用,以周公为代表。

(3)秦汉两代出现了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

(4)魏晋南北时朝是音乐的嬗变期,出现了“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

(5)隋唐时代是音乐的繁盛期,音乐成就有燕乐(宫廷宴饮之乐)、曲子(配词演唱的歌曲)和变文(说唱艺术)。

(6)北宋陈旸的《乐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7)明代音乐以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为代表。

(8)“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代音乐和音阶形式的基础。

(9)在角徵、羽宫之间各出一个偏音,这两个音比徵和宫低半个音,称为“变徵”和“变宫”。

(10)“三分损益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最早记载见于《管子·地员篇》。

(11)中国古代的乐器,共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八种材料(金、石、土、木、匏、革、丝、竹)制成,史称“八音”。

2戏曲艺术

(1)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

(2)唐代开始设立“教坊”,管理宫廷的这些歌舞、百戏等的排练、演出活动。

(3)后世称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弟子”,奉唐玄宗为戏曲祖师。

(4)传奇剧作家有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

(5)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

(6)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京剧“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7)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虚拟的时空环境;严格的表演程式;夸张的艺术形象。

3雕塑艺术

(1)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在世界文化史上空前巨大的彩色陶塑群体,是数量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

(2)汉代雕塑代表作是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3)我国四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石窟。

4楹联艺术

(1)楹联的形成在五代,发展在宋代,普及和兴盛在明、清两代。

(2)对联基本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要相同;结构要相应;平仄要相对。

考点8:中国古代科技

1天文与历法

(1)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在古洛阳的南郊(今河南省偃师市),古名“灵台”。

(2)汉代天文学家张衡著有《灵宪》,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科学见解,并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的观景台至今仍保留着观测日影的“圭表”。

(4)目前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是汉成帝河平元年《汉书·五行志》里的记载。

(5)中国对新星、超新星、日食、月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和资料最丰富的。

(6)“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7)“二十八宿”是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

(8)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

(9)中国古代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三年闰一个月,该年称“闰年”,所闰之月称“闰月”。

(10)用干支纪日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2农学

(1)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被发现。

(2)《管子·地员》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文献。

(3)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总结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生产原则。

(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

(5)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6)农学著作有南宋陈旉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等。

(7)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

3算学

(1)《周髀算经》记载周代的商高提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即“勾股弦定理”,成为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记录。

(2)《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

(3)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为3.1416。

(4)南北朝的祖冲之进一步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5)北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贾宪三角”。

(6)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

(7)秦九韶被美国科学史家称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大衍求一术”被世界同行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

(8)“珠算”起源于中国,它由以竹签作筹码进行运算的“筹算”发展而来。

(9)珠算影响巨大且流行最广的著作是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统宗》。

4医学

(1)中医主张辨证施治。

(2)“四诊”: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

(3)“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4)《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5)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被后人尊为“医圣”。

(6)华陀首创中医外科,发明“麻沸散”。

(7)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达360余种,大大推动了后世中药学的发展。

(8)晋代王叔和编写了《脉经》,详细描述了脉象所反映的各种病症。

(9)晋代葛洪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搜集了大量治疗有效的处方。

(10)隋代巢元方等人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专门描述病情,分析病理,对诸多病症确定了病名。

(11)唐代名医孙思邈编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中医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12)唐《新修本草》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13)“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泻火派”);李东垣(“补土派”);张子河(“攻邪派”);朱丹溪(“养阴派”)。

(14)明代李时珍编定的药典巨著《本草纲目》是医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15)针灸是中国医学的突出成就。

(16)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17)北宋王惟一,以针灸疗法制造针灸铜人,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18)明代“三大针炙灸巨著”: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

5地学

(1)战国及其以后成书的《禹贡》《山海经》《尔雅》等,都有关于地理、物产的阐释。

(2)东汉时代成书的《水经》已记载了130余条河流的简况。

(3)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

(4)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曾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方丈图》,他用“制图六体”的理论进行实地测绘,使地图绘制水平及理论,都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5)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最为可贵的是对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

6四大发明

表1-7 四大发明

?

考点9:中国古代典籍、教育与科举

1经书

(1)“五经”,始于汉代。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四书”:始于南宋。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大学》《中庸》摘自《礼记》。

(3)“十三经”:“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4)“乾隆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经书。

2史书

(1)史书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

(2)史书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3)编年体史书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春秋》一书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4)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纪传体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5)《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6)“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晋代陈寿的《三国志》。

(7)纪事本末体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著有《通鉴纪事本末》一书。

(8)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北朝时出现的两本《梁皇帝实录》,分别记录梁武帝和梁元帝的言行。

(9)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他著有《通典》一书。

(10)“会要”的编撰始于唐代,由唐德宗时的苏冕首作《会要》。

(11)杂史代表为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等。

(12)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开中国为妇女立传的先河。

(13)清代阮元的《畴人传》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唯一传记汇编。

3类书和辞书

(1)类书

表1-8 类书

(2)辞书

表1-9 辞书

4方志

(1)《尚书·禹贡》记载了战国以前的方域、物产、贡赋等,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

(2)东汉的《南阳风俗记》专记汉光武帝刘秀故乡的风土人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3)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它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4)隋唐时代开始了由中央政府编写地方志的传统。《元和郡县志》是迄今保存最早的全国性地方志。

(5)元代的《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

(6)清代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他著有《文史通义》一书。

(7)清代的方志学两大流派:“历史派”,以章学诚为代表;“地理派”,以戴震、洪亮吉为代表。

5官藏与私藏

(1)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我国藏书史上的第一次浩劫。

(2)汉朝在未央宫内建筑了三座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称之为“官藏”。

(3)汉桓帝特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职国家图书馆馆长。

(4)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合称“宫外三阁”或“南三阁”。

(5)战国名辩学派代表人物惠施“有书五车”。

(6)著名的藏书阁:浙江宁波范钦的天一阁、江苏省常熟市毛晋的汲古阁等。

6版本与善本

(1)善本,就是好的版本。

(2)善本“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7图书分类

(1)刘向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2)刘歆创“七分法”,这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3)“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唐朝。

(4)唐魏征的《隋书·经籍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另附佛、道二类,不列入四部之内,从此有了“四部”之称。

(5)典籍有“史志目录”“官修目录”和“私家目录”三大类。

(6)史志目录的首创者是汉代史学家班固。

(7)官修目录始于刘向父子,它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图书整理后编写的目录。

(8)私家目录最早出现于宋代。

8古代的学校教育

(1)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产生。

(4)孔子是最早的私学创立者。

(5)荀子的《劝学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6)汉武帝下令兴太学于京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7)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

(8)隋文帝为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9)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国子监的职能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9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1)国子监最初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

(2)国子监到明代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

(3)国子监到清代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4)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的姚燧。

(5)国子监的学生称作“监生”。学习内容是《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八股文等。

10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1)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

(2)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贞观九年(635年)遂宁人张九宗建立的书院,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

(3)北宋出现了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一个高潮,产生了“宋初四大书院”。

(4)南宋形成了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二个高潮,产生了“南宋四大书院”。

(5)“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6)元代在燕京设立了“太极书院”,这是一所官办的书院。

(7)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书院教育的第三个高潮。

(8)书院的基本教材是《四书》《五经》,辅以理学家们的著作和语录。

(9)书院的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学。

11古代的家庭教育

(1)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

(2)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3)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12清代的学塾教育

(1)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为“教馆”或“坐馆”。

(2)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称为“家塾”或“私塾”。

(3)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称为“义学”或“义塾”。

(4)入学塾就读的学生称作“学童”,学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个别教授。

13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1)春秋战国以前实行世卿世禄制。

(2)春秋时期实行客卿制。

(3)秦至汉,实行“察举”“征辟”制度。

(4)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因此,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5)隋朝实行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序幕)。

14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

(2)科举制的真正开始:隋炀帝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3)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俗称官制)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4)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

(5)宋代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6)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

(7)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以称“状元”。

(8)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9)“三舍法”成为后来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

1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1)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

(2)明清乡试之前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三次考试。

(3)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生及格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4)明清会试又称“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5)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6)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打破了门阀限制;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欧洲的文官制。

(7)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易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贿赂之风盛行,流弊甚多。

考点10:中国民俗

1茶酒与烹调

(1)茶,相传是由神农发现的。

(2)茶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3)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4)秦始皇统一之后,茶由四川传播开来。

(5)西汉时,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

(6)日本最澄和尚将茶籽带回日本,由此开始了日本的饮茶史。

(7)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8)陆羽被尊为“茶圣”“茶仙”。

(9)品评泉水的活动,始于陆羽。

(10)“天下第一泉”:江西庐山谷帘泉、江苏镇江中泠泉、北京玉泉、山东济南趵突泉(济南七十二泉之首)。

(11)阿炳的《二泉映月》诞生于江苏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二泉”)。

(12)浙江杭州虎跑泉与西湖龙井茶相配,称为“西湖双绝”。

(13)传说中的造酒始祖是仪狄和杜康,杜康被尊为“酒圣”。

(14)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

(15)“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徽(安徽菜)、湘(湖南菜)。

(16)“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2衣冠服饰

(1)中国的古代服饰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

(2)服饰的作用主要有三:御寒、遮羞、装饰。

(3)商代服饰,上衣下裳为基本形式。

(4)汉代以冠制作为区别尊卑的标志之一,用腰间的绶带来区别官阶的高低。

(5)魏晋南北朝后,历代帝王公卿的服饰有“法服”(礼服)和“常服”之分。

(6)清代,以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服饰。

3婚俗与葬俗

(1)我国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结束了原始群婚阶段而进入了血缘群婚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在我国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3)对偶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

(4)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

(5)从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6)汉族主要流行土葬;而贵族地主,又特别重视厚葬。

(7)我国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土葬、火葬、石棺葬、悬棺葬、天葬(鸟葬)、水葬等。

4民族祥瑞动物

(1)四灵:龙、凤、麟、龟。

(2)龙源于蛇图腾,龙的形成是远古氏族逐渐联合发展的一种反映。

(3)龙与皇帝合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

(4)凤凰是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

(5)麟又称“麒麟”,一般认为它是由鹿及其同类演变而来,具有统一与太平的象征意义。

(6)周代设有“龟人”一职,专门掌管龟类,如遇祭祀需要占卜,即捧龟前往。

(7)汉代以来,以“龟龙”比喻人中英杰,以“龟龄”比喻高龄。

(8)汉代以后,以龟为官印的代称。

5名贵花木

(1)松柏是长生的象征,被视为“百木之长”。

(2)“四君子”:梅、兰、竹、菊。

(3)“岁寒三友”:松、梅、竹。

(4)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6民族节日

(1)春节又称“年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习俗:放爆竹、贴春联、喝椒柏酒、跳灶神等。

(3)灯节,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遗风。

(4)三月三,由古“上巳节”演变而来。习俗为“修禊”,又称“禊祭”。

(5)清明节是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

(6)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7)乞巧节,又称“七夕”。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8)中秋节,与春节、端午合称三大传统节日。

(9)重阳节,主要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10)腊八节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佛家称之为“成道节”。

7其他崇尚和禁忌

(1)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还可能与龙图腾有关。

(3)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

(4)以南向、东向为尊和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

(5)“避讳”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

(6)历代避讳方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考点1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

(1)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6年起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截止2010年8月,中国共有40处世界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第一名为意大利,第二名为西班牙)。

2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名胜概览

(1)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享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2)2006年,长城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第一名。辽宁九门口长城于2002年11月作为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中国最早且最大的皇帝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5)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6)大昭寺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木结构建筑,兼具汉藏建筑风格。

(7)苏州,古典园林众多,素有“园林之城”之称。

(8)平遥古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也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9)北京天坛被誉为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享誉世界。

(10)重庆大足石刻被国内外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11)清东陵是清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12)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13)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14)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5)庐山特点:雄、奇、险、秀。

——资料来源:【书乐学堂】

LEAVE A RESPONSE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 Posts

|京ICP备18012533号-290